周国平 《人生哲思录》 读书笔记

 第一篇 生命感悟

-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
- 西方的哲学教导我们趋乐避苦,东方宗教则教导我们脱离苦海。可是,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把痛苦和快乐一齐接受下来。
  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它的来源神秘莫测,是大自然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
- 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精神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的占比越大,他就离神越近。
- 人生应该力求两个简单,物质生活的简单,人际关系的简单,有了这两个简单,心灵就拥有了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宁静
不占有
- 它是侥心落在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他,而不是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 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便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的时候要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的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 王尔德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换一个角度,人生有两种快乐,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平常心
- 不较劲的智慧:
    1) 不和自己较劲,对自己要随性
    2) 不和他人较劲,对他人要随缘
    3) 不和老天较劲,对老天要随命
- 要有平常心。人到中年以后,也许在社会上取得了一点虚名浮利,这时候就应该牢记一无所有的从前
- 一个人的实力未必表现为在名利上攀登,真有实力的人还能支配自己的人生走向,适时地退出竞赛,省下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享受生命的乐趣
- 人过中年,就应该基本戒除功利心,贪心野心,给善心闲心平常心让出地盘了。它们都源自一种看破红尘名利,回归生命本质的觉悟。
独处
- 阅读是与伟大的灵魂交谈,写作是和自己的灵魂交谈,信仰是和心中的上帝交谈。

闲适
-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活得越来越匆忙。哪里有功夫去注意草木发芽,树叶飘落这种小事,哪里有闲心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的赚钱和花钱。沉思未免奢侈,回味往事简直就是浪费。一个古怪的矛盾,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没有生活,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到头来发现一辈子真短。怎么会不短呢?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一眼就望到了头
- 一天是很短的,早晨的计划,经常在晚上发现只完成了一小部分;一生也是很短的,年轻时的心愿,年老时发现只实现了很小一部分。
人一生能做的事情不多,无论做成几件,都是值得满意的。
-  岁月飞逝,我的原则是不和时间赛跑,管它时间走的多快,我就慢慢地走,按照自己觉得舒服的节奏走,享受每一个当下,欣赏沿途的风景。

单纯
- 丰富的单纯是心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始终保持儿童般的天性,所以单纯;另一方面,天性中蕴含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以丰富。

智慧
- 耶稣的话:你们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了。

内在生活
-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哲学家称之为理性,基督教称之为灵魂,佛教称之为佛性。这个更高的自我,仿佛是宇宙大我派驻在每个人身上的代表,让它觉醒对于现实人生意义重大。
第一,人生的重心会向内转化,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重视精神生活。你仍然可以在社会上做事,但境界不同了,你会把做事当作灵魂修炼的手段,通过做事而做人,每一步都走在通往你的精神目标的道路上。
第二,你会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离,怀有超脱的心态,在精神上尽量不受无常的人间祸福得失的支配。
- 对于一个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财富的人来说,欢乐和痛苦都是收入,他的账本没有支出。

成功
- 最理想的情况是谋生和自我实现达成一致,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又能借此养活自己。能否做到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要靠运气。不过,在开放社会中,一个人只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终归是有许多机会向这个目标接近的。 就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志趣,机会只对这样的人开放。 
- 怎么确定一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我觉得应该3个条件,第一,有强烈的兴趣,甚至不给钱也愿意干,第二,有明晰的意义感,确信自己的生命价值借此得到了实现,第三,能否靠它养活自己
- 最好的职业是有业无职,就是有事业,而无职务职责之束缚,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 对于我来说,人生即事业,除了人生,我别无事业。我的事业就是要穷尽人生的一切可能性。

财富
- 爱默生说,有钱的主要好处就是用不着看人脸色了。有钱的好处就是让你在钱面前获得自由。即使对于一个不贪钱的人来说,有钱也是大好事。
- 看一个人素质是否优劣,我们可以看他获取财富的手段是否正当,能否对不义之财不动心;对已得之财能否保持超脱的心情看作身外之物; 富裕之后能否仍乐于过相对简朴的生活。
- 在做事的时候,把兴趣放在第一位,而把钱只当作副产品,这是面对金钱的一种最惬意的自由。

苦难
- 人生的本质绝非享乐,而是苦难,要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奏响生命的赞歌。
- 人生的重大苦难都起于关系。对付它的方法之一就是有意识地置身于关系之外,和自己的遭遇拉开距离,想一想这种亲属关系乃至自己的生命的纯粹偶然性,于是获得一种类似解脱的心境。
- 生命连同它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虚幻的。用终极的虚无淡化日常的苦难,用彻底的悲观净化尘世的哀伤,这也许是悲观主义的智慧。
- 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要用大尺度来衡量人生的得失。在岁月的流转中,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过眼烟云。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
- 身陷任何一种绝境,只要还活着,就必须把绝境也当作一种生活,也接受它的一切痛苦,也不拒绝它仍然可能有的任何微小的快乐。
- 身处绝境的人,最忌讳的就是把绝境和日常生活进行对比,如果要做对比,干脆放大尺度,把自己的苦难放到宇宙的天平上称一称,面对宇宙,一个生命连同它的痛苦皆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

境遇和心情
- 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 二是坦然于未完成。世上事聊犹未了,又何必了。这种心境不是看破红尘式的超脱,而更像是一种对人生悲欢的和解和宽容。

生命意义
- 人活一世,不过是到天地间走一趟罢了。人生的终点是死,死总不该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原本就是一趟没有目的的旅行。
- 要活有意思,应该在敏感和迟钝之间。

时间
- 谁能生活在时间之外,真正拥有永恒呢? 孩子和上帝。 孩子不在乎时间流逝,在孩子眼里,岁月是无穷无尽的。

命运
- 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还有一种人,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 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他忽略了第三种情况:和命运结伴而行。
- 一个人唯有经历过磨难,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灵魂才会变得丰富,而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
- 人在遭遇挫折苦难之时,基本的智慧就是当作命运接受下来,然后走出一条积极的路,不要去想从前的好日子,那已经不属于你,你现在的使命就是在新的规定性下把日子过好。
- 请记住,除了现实中的相遇之外,还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相遇,即在阅读和思考中与伟大的灵魂的相遇。这种相遇使你得以摆脱尘世命运的束缚,生活在一个更广阔、更崇高的世界里。

死亡
- 时间给不同的人带来了不同的礼物,而对所有人相同的是,它然后又带走一切礼物,不管这礼物是好是坏。
- 死亡是神秘的黑夜,生命如同黑夜的一朵小小的烛光。它燃烧,照耀,突然被一阵风吹灭;或者逐渐暗淡,终于慢慢地熄灭。
   也许,在天国里没有黑夜,只有光明,所有的烛光其实并未熄灭,只是回到了那永恒的光明中?

爱情和婚姻
- 作为证婚人的话:1.真爱是美好的 2. 因相爱而结婚不但是美好的,而且是幸运的。3. 婚后仍能终身相爱不但是美好的,幸运的,而且是伟大的。

亲子之爱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孩子。亦即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
- 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 有些父母从不把自己视为一个灵魂,也不可能把孩子视为一个灵魂。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视为一个宠物,甚至视为一个实施自己庸俗抱负的工具,其结果恰恰是扼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使孩子成为灵魂萎缩的不完整的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张一鸣2285条微博》阅读笔记

《思维模型》 读书笔记

《沸腾新十年》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