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读书笔记

 第一章 在死亡的镜子中

1) 如果人们丝毫不相信这一世之后还有来世,必然会创造出一个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的社会,也不会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多加考虑。目前我们已经创造出一个残暴的世界,一个很少有真正慈悲心的世界。难道上述心态不是主要的原因吗?
2) 很多年轻人自杀,他们相信死亡是美丽的,也是对生活抑郁的解脱。但不管是因恐惧而拒绝正视死亡,还是将死亡浪漫化,都是视死亡为儿戏。无论对死亡感到绝望还是陶醉都是一种逃避死亡,死亡既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他只是生命的事实。
3) 此时此地,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的把每一秒钟当做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第二章 无常
1) 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尤其是我们如此钟爱,如此盲目依赖,如此努力想活下去的肉身,而我们的心也不见得比我们的身可靠。只要观察自己几分钟,你就会发现心像跳蚤般的跳来跳去。念头会无端的冒出来,我们每一秒钟都被混乱席卷,沦为善变心的牺牲品。
2) 生活节奏如此紧张使我们没有时间想到死亡。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我们拼命的追求享受,最后沦为他们的奴隶,只为掩饰我们对于无常的恐惧,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被消磨殆尽,只为了维持虚假的事物。我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就变成要确保每一件事情安全可靠。
3) 东方的惰性在印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包括整天懒洋洋的晒太阳,无所事事,逃避任何工作和有用的活动。西方的惰性则大为不同。一辈子都忙的身不由己,没有时间面对真正的问题
4) 藏语称身体为"I"。意思是留下来的东西像行李一样。每次我们说"I"的时候,就是在提醒自己,我们只是旅客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
5) 作为一种有系统的止观法门,观赏死亡时的感受,痛苦,悲惨,无助,亲友的忧伤。了悟自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
6) 现代社会,我们必须谋生工作,但不应该受朝九晚五的生活束缚。对于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学习,但不沉溺于现代生活的享受。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单纯,不要过分扩展外界活动,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
7) 当光出现的时候,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时,你做了什么足以证明你并未虚度人生。或者到底做了什么有意义或改善人类的事情。
8) 科学家告诉我们,整个宇宙只不过是变化,活动和过程而已。一种整体流动的改变。
9) 除了这种变化无常,人生还有什么呢?公园中的树叶,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的屋内光线,四季天气,一天的时间,走在街上擦肩而过的人,哪一样不正在改变呢,还有我们自己,我们过去所做的一切。今天看看来不都是一场梦吗?与我们一起成长的朋友,儿时玩耍的地方,我们曾经信守不渝的观点和意见全都抛在脑后了。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是当下,此时此地。

第三章 反省和改变
10) 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
11) 过去我是一具行尸走肉,除了贪求物质享受生命毫无目标,现在我完全改变了,有深刻的动机,生命的目标和明确的方向。坚信不枉此生,我对于财富的兴趣和贪欲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了解精神层面的渴望,以及希望看到这个世界有所改善的热情。
万物的本性都是虚幻短暂的,有分别心的人视苦为乐,如刀上舔密,坚持万物实有的人多可怜呀。
12) 执着是一种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让我们感到痛苦,即使一切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死命的执着。
真正在心里接受无常,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执着的观念,错误的恒常观和为追求安全感而盲目追逐的一切。
我们怎样做才能克服执着呢? 唯一的途径是了解它的无常性,这种了解可以慢慢解除它对我们的控制。
13) 当我们认真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时,就会发现以前我们认为如此坚固,稳定和持久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场梦。
14) 时常认知生命有如梦幻, 减低执着和嗔怨。对一切众生生起善心,不管他人如何对待,你都要保持慈爱。不管他们做什么,只要你当他是一场梦。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关键是在梦中保持正面的意图,这一点,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第四章 心性
1) 上师们把凡夫心比喻为风口的烛火,被风吹来吹去,无法稳定。而根本内在的纯净觉醒"本觉",则成为"心性"
2) 我们可以把真性比喻成天空,凡夫心的迷惑则是云
3) 有时候我们会瞥见心性。可能在看雪花翩翩落下时,或看到太阳缓缓升起。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时刻,都曾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而且奇妙的令人终身难忘。

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
1) 大体来说,我们都远离了真正的自我,在无歇止的活动中浪费生命;而禅坐可以带我们回到真我,超越习气,真正体验和品尝生命。
我们的生命都消耗在紧张焦虑的奋斗上,消耗在讲求速度和打拼的漩涡中,消耗在竞争,执取,拥有和成就上,永远被无关紧要的活动和一些细小琐事压得喘不过气来。
而禅坐则完全改变我们"正常"的运作模式,因为禅坐是无牵无挂的境界,没有竞争,没有想要去拥有的欲望,没有紧张焦虑的奋斗,它是一种没有野心的境界,不接受也不拒绝,不希望而不害怕。在这个境界中,我们可以慢慢将束缚我们的情绪和概念,释放到自然单纯的虚空中。
2) 纽舒堪布的诗: 在大自然的祥和中休息吧! 这颗筋疲力尽的心,被业力和妄念打击得束手无策,如同在惊涛海浪的无情愤怒中,在轮回的无边人海中。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思维模型》 读书笔记

《张一鸣2285条微博》阅读笔记

《沸腾新十年》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