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 《全球化与国际竞争-新兴七国比较研究》 读书笔记
一. 概述和绪论
1. 不同国家按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所处地位可分为:核心-半核心-边缘的依附结构
2. 核心国金融霸权趋向于法西斯化是当代人类社会的最大威胁,金融资本虚拟化扩张的核心国越是负债,越是要借助"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推动成本对外转嫁,为此不惜制造冲突,甚至发动战争。
3. 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化的教育文化、科研学术、法律服务、标准设立等
巧实力包括策动政治、宗教、民族、地缘等冲突
4. 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就是金融危机顶多恶化成经济危机,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不仅仅是经济危机,而且经常递进成社会动乱,政权颠覆,国家分裂。
5. 美国实现能源供应独立后决定低成本退出中东,祸延欧洲:采用焦土政策,策划ISIS推翻利比亚卡扎菲以及引爆叙利亚内战,不仅不用承担撤出的政治成本,还制造大量难民波及欧洲,并防止中东成为欧洲的势力范围,尤其避免欧洲整合俄罗斯和中东建立石油欧元。
6. 三类资本主义模式:
1) 殖民地宗主国的老欧洲演化成的"莱茵模式": 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2) 被殖民化的新大陆演化成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即英美模式: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3) 没有完成殖民话的亚洲原住民大陆演化成的"东亚模式": 外向型经济,实行国家管理和干预,高储蓄和高投资带动经济的高增长
7. 美国的战略收缩:
- 一方面,"重返印太战略",孤立和围堵中国
- 另一方面,支持乌克兰极右翼,引爆地区性军事冲突,拖累欧洲经济复苏,打压欧元,也破坏欧洲和俄罗斯结盟的任何可能性,确保美国对欧洲的主导权
8. 2011年以前全球地缘演变的趋向于三分之势:中日韩通过货币同盟整合亚洲;欧洲则与俄罗斯联结。 这样的趋势对世界有利,却不利于美国的单极霸权。所以美国的战略一定是打压中国,削弱欧洲。
9. ’去国家化‘指核心国家削弱主权国家的各种主权,包括:
1) 经济主权:调控国内经济及监管外国资本的能力
2) 货币主权:通过国家信用赋权而获得铸币权收益及调控本国货币的能力
3) 政治主权:维持国内社会稳定的管治能力
10.新兴七国都被全球危机"打回原形", 不仅没有体现所谓西方提出的"新兴市场经济"概念,反而几乎都倒退回传统的"殖民地经济模式"--主要靠出卖资源维持生存--贸易赤字和债务增加转化为国内暴力冲突的趋势愈演愈烈。
根本原因是国际货币金融权及制度话语权掌握在核心国手里。 所以"中等收入陷阱"只是表征,实质是国际制度权不对称下的"依附性陷阱"
11. 新兴七国各自所受的冲击
1) 中国和土耳其:都有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崛起。也都在80年代接受新自由主义,制度转轨,外资大量流入,之后也受到输入性危机的影响
2) 印度和印尼:都是人口大国,也都具有灰色就业占比很高、外债和贸易赤字严重的特征。并且两国都存在武装冲突、恐怖主义等不稳定因素
3) 巴西委内瑞拉和南非:都是因”后殖民主义“而造成严重"主权负外部性"的国家。巴西和委内瑞拉都属于陷入拉美型"城市化陷阱"-大城市贫民窟化+大宗农产品金融化, 大大恶化了贫富分化,生活必需品价格过高,普通劳动力成本过高,大大高过中国越南泰国等依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实现危机软着陆的国家。巴西和南非都延续着昔日的依附型殖民地经济模式,土地和资源高度集中于少数的前殖民地后裔和跨国资本,财富分配高度不公,社会矛盾剧烈。
第一章: 中国
1. 中国对美长期维持低价商品出口,即在需求方面抑制了美国本应发生的通货膨胀,又为大量美元储备回流、为美国金融深化提供了基础条件。这些客观作用,成为21世纪中美战略接近的经济动因。
2. 在此前的中美耦合阶段,美国的利益在于跨国企业在华投资赚取的庞大利润,并确保中国的外汇储备回流美债市场。
3. 中国每次遇到危机都强行推行国家逆周期调控、致使某些利益集团受损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体制,既是中国应对核心国金融资本虚拟化扩张的"比较制度优势",也是西方软实力及其长期操控的中国学术界攻击的最重要目标
第二章 土耳其
1. 欧洲对土耳其的双重标准:军事利用,经济排斥
2. 近年新型七国只有中国和拥有丰富石油和农业资源的委内瑞拉和印尼拥有长期的持续外贸盈余。
只要存在长期贸易逆差,就会形成巨大外债,这些外债势必转化为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要偿还外债,除了用本国的资源和资产抵债之外,只有请求债权国减免债务,唯此,债务国就得按照债权国的要求做出诸多让步,比如放弃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就必然遭遇热钱投机做空的金融危机。
3. 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投资空间有限,很难长期靠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维持增长
土耳其的发展不仅过度依赖外来投资,而且没有在高增长期有意识地形成良性产业结构,也没有像中国那样借助国家干预培养出有效的内部发展动力。
4. 土耳其的经济增长都不是就业导向的,青年失业率约17%
5. 也许是因为新自由主义改革造成国内贫富悬殊、社会撕裂、政局不安,需要点燃民族主义情绪转移国内视线,所有土耳其执政党放弃立国以来的凯末尔主义,转而提出新奥斯曼主义。
6. 经过土耳其的南方天然气走廊,是为了摆脱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无论是石油、天然气还是铁路,任何跨国乃至跨大陆的物流运输通道,都涉及庞大的地缘政治风险,也必然导致复杂的强权的博弈。
7. 一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就是德国计划修建柏林-巴格达铁路。如果德国接通了巴格达,获得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便肯定能成为足以超越英法的欧洲强权。为此英法这两个老对手也实现和解,决心在德国变得过于强大之前扼杀它
8. 中土比较:
1) 中国的主权相对完整,而土耳其则是主权半依附。
2) 中国的战略纵深比土耳其大得多。
3) 中国的经济举国体制,在遭遇危机时可以做逆周期调控,而土耳其则是放任外资自由流动。
第三章 印度
1. 两个基本矛盾:
- 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少数人接受的官方正规制度与大多数人生存其中的民间非规范制度的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
- 人口资源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撑快速增长的人口,只能依赖外部资源输入,造成长期贸易逆差、负债和赤字,极大阻碍着国家追求工业化的战略目标
2. 印度的非正规经济难以纳入GDP统计,约占印度经济总量的50%,就业占到86%
3. 非正规经济除了造成巨大的制度成本壁垒之外,还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具有难以替代的保护作用。淡化了经济波动对民生经济和社会的实际影响
4. 印度服务业占GDP的57%,但高端服务业就业的人口只占5%
5. 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由具有西方背景的精英领导。他们组建政府时不仅尽可能保留了宗主国建立的殖民模式经济基础,还简单移植了西方的政治模式。
这种成本极高的西方上层建筑及制度体系,难以适应殖民地模式的薄弱经济基础,更难以对构建进行有效治理。
私人经济和管理部门之间普遍通过"交易"获得发展空间,而几乎没什么”油水“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则无人顾及,长期停滞在自然经济和传统社会状态,致使部族和种姓等传统制度成为基层替代昂贵政府的低成本社会治理的主要制度类型。
总之,印度只是在表面形式上成为承袭着西方制度的民主法治国家。西方人对印度的判断主要来自于占就业人口5%的现代第三产业精英群体。
6. 由于存在庞大的非正规经济,印度税收占GDP的比重只有16%, 纳税人口不到3%。政府税收不足,无法有效推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投资改善人民基本生活水平。
其他各国税收占GDP比重: 欧盟45%, 中国25%,美国20%
第四章 印度尼西亚
1. 煤炭石油橡胶这些能源和资源产品的价格波动,在21世纪的金融资本时代并非由供求关系决定,而是由核心国家不断扩张的金融流动性进入期货市场的规模和进出频率决定。
2. 新兴国家,如果土地或其他自然资源被大规模圈占,相关的物流、结算等附加值较高的第三产业就被跨国公司在海外完成,造成资源产品出口国留在本地的只有第一产业劳动者养家糊口的收益,客观上就没有在本地形成本国金融吸收存款的可能性。
3. 印尼的官方失业率为10%,而70%的就业人口都是缺乏福利保障的非正规雇佣。
4. 印尼发展路径上埋伏着发展主义陷阱的典型症状:纳入全球化派生的贸易和资本账户双赤字,及其造成的高通胀、汇率剧烈波动、财政赤字恶化乃至继之而来的社会动荡。
第二部分 巴西、委内瑞拉、南非 资源国的困局
概述
1. 巴西和委内瑞拉有3个相同点:
1) 外来殖民人口占主体,独立后仍是延续西方制度的社会主流。
2) 同样落入"城市化陷阱",城市人口占比都超过80%,不再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3) 同属于"殖民化单一经济模式",资源出口占GDP比重过大,跨国公司把控本国资源形成外部定价权,无法自主地把握本国经济主权。
2. 三国的困境都类似:
都在21世纪初搭上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便车,表面上是好事,可以拿卖资源赚到的钱改善国民福利,但从实质上看,却因资源溢价收益大大超过制造业的正常利润,导致资金都从本国工业流出而进入机会收益更高的领域,随之就是实体经济的衰败,失业加剧。
简单的说就是"荷兰病":因为初级商品繁荣而扭曲了经济结构,导致工业部门衰落
3. 南非黑人政权的建立是以继续维护跨国公司的资源开发权为谈判条件,主权负外部性更高,也因为政府从跨国资本要求的份额较少,所以政权没有受到严峻的外部挑战,领导人也得到最多西方世界的赞赏。但黑人政权却因分享收益过少,而无法兑现上台时许下的普遍提升民众福利的承诺。
第五章 巴西:替国际资本打工的债务国
1. 巴西是拉美工业化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本来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却始终无法走上工业大国之路。由于21世纪初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巴西借助初级产品贸易成为经济大国,但却形成"挤出效应",加剧了"去工业化"。
2. 巴西之前奉行"进口替代"战略,一方面设置高关税限制进口,另一方面给予外资优惠,促其在本地投资,期望以此发展本国的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本国产品大多只能通过本国消费来消化。而巴西的遗留殖民地土地制度令财富分配高度不平等,本国大部分人口缺乏消费力。于是政府采用放宽货币供应和补贴中产阶级消费来促进经济。 这种方式在某些时期的确奏效,但这种繁荣的幻象只是浮沙上的城堡,它极度依赖外国资本流入。
3. 从90年代选择对外开放后资本大量涌入,而巴西对资本缺乏有效管制,外资一方面制造泡沫,另一方面偏好寻租性质的天然资源和公共服务部门。
4. 较合理的发展策略应该是:
1) 利用政策把外资引导至讲究技术创新、具充分竞争的实体产业部门,以促进本国产业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具备国际竞争力
2) 应该限制外资进入投机性及寻租性部门,尤其是天然资源、公共服务等领域。本身垄断性的行业,引入外资或竞争也不会特别提升效率。
5. 巴西的困境是在没有进入工业化的时候就超前实现了人口的城市化,导致人工贵,物价贵
6. 巴西的GDP中投资只占19%,其中只有2%用于基础设施,而民众的平均受教育年期仅为7年
7. 巴西陷入动荡另一个重要的外在原因就是殖民主义遗留的祸根,尤其是门罗主义。
卢拉要求巴西石油公司有权征收30%的利益,并同中国和印度的公司合作。 美国决定找代理人换掉卢拉。在卢拉和罗塞夫之后,特梅尔就是美国的代理人。特梅尔政府推行"去国家化",拍卖油气,电力和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运营许可。
8. E7国家里只有未被西方殖民化的中国维护了国家核心经济主权,没有实行金融自由化,只允许外资进入实体产业,并以本币增发对冲外资来推进本国信用快速扩张。由此,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唯一既完成了工业化,又由国家掌控足够庞大的金融资本的经济体。
第六章 委内瑞拉: 资源主权国的困局
1. 委内瑞拉的查韦斯马杜罗等执政党坚持国家掌握主权、资源收益用于改善民生,以群众动员的方式进行政治斗争,其实并没有偏离"民有,民享,民治"的西方经典民主理念,但在资源主权斗争的大背景下,则被妖魔化为民主与独裁的斗争
2. 委内瑞拉的农业沿袭殖民化的大种植园经济,这种大农场制度排斥农民,造成农村人口贫困化并流入城市,形成超前城市化(城市人口占89%)和大城市贫民窟化,一般商品生产能力落后
3. 过度依赖单一经济结构以提升国民福利,最终是不可持续的。盲目仿照西方成本高昂的上层建筑,也是让不少发展中国家堕入发展陷阱的原因之一。
4. 委内瑞拉国民经济三个缺乏:
1) 缺乏完整的工业产业链
2) 缺乏对跨国公司占有本国土地生产的粮食的调控能力
3) 缺乏满足国内消费的自主及多元化的国民经济基础
5. 在美国的战略分析上,现在有2个拉丁美洲,一边以古巴委内瑞拉玻利维亚为代表,强调国家控制资源及掌握国民经济, 另一边以墨西哥秘鲁智利哥伦比亚为代表,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一边保护跨国企业及本国庄园式大资本的利益。巴西属于中间立场。
第七章 南非:深度撕裂的两极化社会
1. 南非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为25%,全国青年失业率接近50%
2. 土地改革步履蹒跚: 执政党刚上台许诺会把白人所拥有的30%耕地转移给黑人农民。 但农场主利益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反动压力,阻碍政府推动真正惠及基层民众的土地改革。
实际上,政府从白人收购来的分配给黑人的农民往往都不是优质土地,90%的分配土地已不再具有生产力。
自从1991年以来,有1500多白人农场主被杀。很多地方已经演变成低烈度游击战。农场主雇佣安全人员以抵挡农民的攻击。很多农场主纷纷前往非洲其他国家去耕种
3. 南非案例说明了:在缺少"革命红利"的土地分配条件下,依靠政治谈判让渡了经济及资源主权而被承认的国家,很难建立稳态的社会基础。
结语
1. 成本转嫁论: 3个阶段:
1) 二战前,通过侵略、殖民等方式直接对外掠夺
2) 二战后,通过产业转移获得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及资源,并转嫁成本(环境破坏,社会矛盾等)
3) 1971年美元和黄金脱钩,美国向金融资本主义转型,借由大量增加货币供应向全球输出流动性,从中获取巨利,却同时散播危机
2. 二元结构承载危机软着陆
1) 边缘国家越是高度城市化,危机越严重
2) 中国和印度都属于亚洲原住民大陆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乡村社会非正规就业占比较高,在应对成本转嫁带来的输入型危机中相对稳定。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