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 《八次危机》读书笔记
全书把八次危机分解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我国工业化初期的3次外债型危机、工业化中期的3次内源性危机、以及工业化后期的两次输入性危机。
初次危机(不在8次危机里,是民国危机的延续)
1949-1950年
严重赤字。通货膨胀。私人资本大量进入投机
解决办法:
1)农民运物资进城,米面大战
2)出动军队关掉证券交易所
3)政府采购,引发腐败,导致三反五反
4)农民的再生产(攒钱买地)吸纳了70%的货币。
工业化初期的外债背景下的三次危机
第一次危机 1958-1960年 苏联援助中断
1949年后苏联援助迟迟不到。朝鲜战争后苏联给中国注入了军重工业,是中国工业化的开始。 军队,学校,机关全面苏化,让中国有失掉主权的危险。中苏产生矛盾。斯大林的逝世,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1958年苏联提出建立军事同盟被毛拒绝,进而苏联援助中断。
二五计划的无准备流产,导致很多大项目中断,上层简政放权,提出地方自己搞工业化。但地方没有经验,导致近乎荒唐的“大炼钢铁”、“大跃进”。
大量青壮年劳力离开农业生产去“大炼钢铁”,加上而中国要用矿产,农副产品偿还苏联债务,以及种种原因,导致出现人道主义灾难(三年饥荒)
第一次危机,导致了第一次的上山下乡运动。人民公社的制度支撑,使得第一次经济危机软着陆在农村。
第二次危机 1968-1970年 三线建设
地缘政治:反攻大陆、中印边境战争、印度支那战争;美国军舰侵略凌海统计800多次;美国苏联策划中国“核打击”;69年,珍宝岛冲突。进一步使得三五计划也流产。
“要饭的也要有根打狗棍”,集中力量上核武器
沿海容易被军事打击的基础工业,转移到内地。国家工业“大三线”,地方工业“小三线”。“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寨”的基本方针。让中国有了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也形成中国的威慑力。西部的交通、教育、工业得到发展。
但是工业的转移,66年彻底偿还苏联的债务,导致财政赤字。第二次上山下乡也应运而生。
第三次危机 1974-1976 四三方案
毛泽东对于未来二十年不会发生世界大战的判断,准备引进欧美技术,发展偏民生经济的轻工业。日本对产业的转移,早就了四小龙的东亚奇迹,进一步的启发了中国。
在71年后与美国建交后,引进43亿美元的国外技术,遂称之为“四三方案”,在此背景下,国内偏改善民生的轻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引进外资导致外债,外债引发赤字,无法再生产,导致没有就业,造成了第三次上山下乡,也是最后一次。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内源性危机
第四次危机:1979-1980年 八三计划
华国锋政府引进82亿美金,造成又一次财政赤字,1980年又一次爆发。这时农村已经大包干无法被转嫁,只能改革开放。知青返乡4000万人待业青年,治安严重恶化引发严打
农村有集体经济在,还可以把危机转嫁到农村,但现在只能采取别的解决手段:
1)严打
2)国企打开大门招更多人,五人饭十人吃
3)官倒
4)农村大办乡镇企业,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吸纳大量货币
附: 农村三大创造:
大包干,家庭承包
乡镇企业
城镇化
第五次危机:1989-1990年
80年代高增长的黄金十年,基本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进入产业资本扩张阶段,价格双轨制,官倒公司的出现,囤积居奇使得贪污腐败的大量发生,国内通货膨胀的发生,以及中央简政放权后,各地招商引资使得财政赤字的严重。
第六次危机:1993-1994年
89年后遭到西方封锁,91年苏联解体后,西方主流舆论下的“中国崩溃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刚刚形成的背景。80年代的官倒公司暴增。此外,股票、期货、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吸引了大量资本。92年南方谈话后,深化市场化改革,房地产热、开发区热、上项目热,使得货币增发、国债扩张,进一步导致了通货膨胀。进一步的导致了当时的大量下岗职工。
采取的措施:
1)分税制
2)外汇市场化改革
3)大规模增印货币
4)两大"政府退出": 退出国企,导致大量下岗; 退出公共福利,推进住房/教育/医疗市场化
97和08年的两次“输入型”危机
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宏观经济越来越和全球同步。之后2次危机都是“输入性危机”
第七次危机 1997年 由亚洲金融危机引发
苏联解体,美国军用的计算机和Internet技术进入民用,引起国际资本回流美国追逐IT业机会收入,导致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中国用逆周期调节走出危机。当时内需外需都没有,只能大发国债拉动投资,大搞基础建设(中国幅员辽阔才能用这一招)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类似'罗斯福新政'
第八次危机 2009年 由华尔街金融海啸蔓延全球引发
措施:四万亿经济刺激。
--------------------------------------------------------------
其他内容笔记:
1. 内源性危机的路径:大规模引进外资,大规模赤字,无法扩大再生产,大规模失业
2. 三架马车:内需拉动,外需拉动,投资拉动
3. 产业资本的发展规律:原始积累,产业扩张,结构调整
4. 西方国家的原始积累靠的是殖民和掠夺,而一般发展中国家原始积累只能依靠一定制度向内转嫁
4. 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外围"结构是"统治-依附"结构。中国通过几十年艰苦奋斗也经历了人道主义灾难,历史性地实现了“去依附”
5. 土地革命不是共产革命,而是历朝历代"均田免赋,抑豪强”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路径。土改也让占全国人口88%的农民高度依赖和长期忠诚于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
6.中国长期是中央集权,不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才能抵抗无法抵抗气候变化带来的北方蛮族,封建社会才能抵抗。
7. 在中国农村的双重贡献: 提供剩余形成城市的原始积累,承载城市危机的代价
8. 农村对国家建设的3重贡献: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剪刀差
9. 2003年的《农村集体土地法》"新增人口不再分地",让农村劳动力彻底离农,和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一致,但这也农村作为“蓄水池”和“缓冲区”的功能不复存在。
10. 怎样利用外资而让社会主义不受损害: 毛泽东的"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邓小平的“趋利避害”
11. 中国体制为什么遭西方恨,"新举国体制"如何应对全球化经济危机:
1)国家直接出面,逆周期调节做多。以国家财政直接发债来拉动增长
2)美国一紧缩(关闸断流)会造成国际经济下滑,进而造成中国实体经济严重过剩,
3)如果按照新自由主义的典型市场经济:就会引发中小企业关厂工人失业,银行坏账,引发金融危机。这样和新型7国的遭遇就一样
1)国家直接出面,逆周期调节做多。以国家财政直接发债来拉动增长
2)美国一紧缩(关闸断流)会造成国际经济下滑,进而造成中国实体经济严重过剩,
3)如果按照新自由主义的典型市场经济:就会引发中小企业关厂工人失业,银行坏账,引发金融危机。这样和新型7国的遭遇就一样
12. 中美关系恶化的实质本质:
中美2个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国,美国是金融资本第一大国,中国是产业资本第一大国。
现在两国都往对方的阶段上对撞。中国也要搞金融资本,美国也要搞制造业。
中美2个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国,美国是金融资本第一大国,中国是产业资本第一大国。
现在两国都往对方的阶段上对撞。中国也要搞金融资本,美国也要搞制造业。
中国推进的东亚自贸区,一带一路,都形成了对美元的做空。
国家之间竞争的本质,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经济结构。你国经济是什么结构,你的结构和什么结构发生对撞,和什么结构形成互补
国家之间竞争的本质,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经济结构。你国经济是什么结构,你的结构和什么结构发生对撞,和什么结构形成互补
13. 底线思维和乡村振兴
底线思维就是准备应对西方切断结算体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
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
14. 为什么只有中国走出独立的工业化道路,而新兴国家都昙花一现:
- 政权基本都是靠谈判建立的,让渡了很多经济主权。 形成了主权的负外部性
- 发展中国家爆发颜色革命的根源是丢失了经济主权
- 只有获得完整的独立主权的中国,才能完成工业化,并能维持得住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增长
评论
发表评论